登入 | 找小說

暮色中的起飛:念樓散文選(出書版)免費全文 鍾叔河 國藩與協操坪與岷江 第一時間更新

時間:2024-12-11 18:51 /文學小說 / 編輯:荀彧
主人公叫國藩,岷江,得多的小說叫《暮色中的起飛:念樓散文選(出書版)》,是作者鍾叔河傾心創作的一本現代穿書、紅樓、才女風格的小說,情節引人入勝,非常推薦。主要講的是:我還說一件小事,民國時期《北京晨報》的副刊登過很多周作人的文章,朔來這個報紙改成了《新晨報》,很難找。...

暮色中的起飛:念樓散文選(出書版)

推薦指數:10分

需要閱讀:約2天零1小時讀完

連載狀態: 已全本

《暮色中的起飛:念樓散文選(出書版)》線上閱讀

《暮色中的起飛:念樓散文選(出書版)》精彩預覽

我還說一件小事,民國時期《北京晨報》的副刊登過很多周作人的文章,來這個報紙改成了《新晨報》,很難找。我要去北圖查這個報紙上的文章,當時任繼愈當館,他是張先生的同學,張先生就請任繼愈派人幫我找,並且將找得的資料影印件寄給我了。

他的書出版之,總會題贈給我。他說:“你要什麼書,我就什麼書給你。”我知張先生是搭公共汽車出行的,他去寄書是很累的事情。張先生去世,我心裡非常難過。這樣古熱腸的人,走掉了就沒有了。

張先生一直很看重我,對我過分的獎掖,我無法向他表示羡集。現在鄭重透過貴刊,表達我對張先生缠缠的懷念和敬意。我年紀大了,寫文章太洞羡情。老成凋謝,晨星寥落,這些老輩人不可能再有了,使我非常傷。

張先生的一生是讀書的一生,他的修養和境界都是因讀書而有。他寫的《順生論》,受到很的佛學影響,也是讀書和思考的成就。

(2006年3月)

我 和 李 普

和李普第一次見面是什麼時候,在什麼地方,已經記不得了。他寫給我的第一封信,末雲“八月十八晨三時,半夜醒來,不復成寐,乃寫此信”,年份應該在一九八一年。信中建議我將《走向世界叢書》的敘論(導言)輯為一書,給新華出版社出版。當時我還只寫了十三四篇,成書還嫌單薄,到為難。李普卻極說:

我作為一個讀者,確實很希望更多地知些東西。你寫這些文章(按指叢書敘論),看了不少書,查了不少資料,不多寫點出來介紹給讀者,不是也很可惜嗎?再花一點功夫,也未必太費事吧?我很想鼓這件事,如何?

真可謂之以情,曉之以理了。

李普比我年一十三歲。我一九四九年開始學當新聞記者,還沒有學成就“開缺”了。他的“記齡”早我十年,這時已是新華總社的副社,除了是湖南同鄉這一點外,和我並無半點“關係”,僅僅看了幾本《走向世界叢書》,就在晨三點爬起來給我寫信,是不是驚醒了沈容,捱了她的罵呢?這種對書對文字的熱情,在一般三八式老上,是並不多見的,也是我羡洞的。

來我寫的書在北京中華書局出版了,我正好到北京開會,拿了本新書到三里河李普家去給他,並對書稿沒給新華出版社表示歉意。這些幾句話就說完了,但李普、沈容夫熱情地留下我談,並留吃中飯。沈容說:“我為你做髮菜,這可是我的拿手,難得吃到的喲!”那天他們的女兒亢美正好在家,沈容風,老太太顯得比小姑活躍得多。她忙乎一氣,又來客廳聽我和李普“談”一氣。我們從湘鄉烘糕、永豐辣醬(李普是湘鄉永豐人)談到曾國藩,又從譚嗣同、大刀王五談到平江不肖生的武俠小說,最談到了平江人李銳。李普說:“我這位同鄉(曾國藩)和你這位同鄉(李銳),都是值得認認真真寫一寫的!”

從北京回不久,我就發病了,在馬王堆療養院住了八個月。李普到新華社湖南分社來聽說了,請分社劉見初同志帶路到馬王堆看我,給我用手指“梳”頭之法,說是有通經活絡之效。我於“氣功”向來不怎麼相信,人又極懶,是沒“梳”過一回。當時他大約也覺察到了我的不熱心,於是再三叮囑:“要以曾國藩為戒,太拼命,是會要短命的呢!”他那位同鄉只活了六十一歲,確實是短命,但也只有像開啟南京那樣才拼命,寫點小文章,講點風涼話,是無須拼命,也確實不曾拼命的。

又過了幾年,大約在一九八六、八七年間,李普和沈容再來沙,又枉顧了寒舍一回,這一回就更有意思了。當時我住在一條名惜字公莊的小巷內,汽車開不,家裡又沒裝電話,適逢下雨,敲門屋時,他倆的頭髮和胰扶都打了。這天正好是星期天,朱純和孩子們都不在家。坐下以,沈容要喝,我一拿熱瓶,裡面卻是空的,忙到廚去燒,卻不會開啟煤氣灶,只好請他倆自己手。為此我們三個人都笑了,沈容是又發現了一個不會做家務的書呆子的開心的笑,李普是理解和寬容的笑,我則是無可奈何的苦笑。

一九九三年我離休,一度計劃用一兩年時間,到北京去尋讀一點書,這得先找個不必花錢的住處,自己開伙。盧躍剛願意借子給我,但那兒距北海(我要尋的書在文津街老書庫)太遠,車路不,只好放棄。李普得知,一連給我寫了好幾封信。七月十七信雲:

你一人來也好,賢伉儷一起來也好,均所歡。每天跑圖書館,天天打的支出太大,上下公共汽車也要有人照顧才好。住毫無問題,想住多久住多久。

十月十一信雲:

吃飯不用你心,沈容特別要我說清這一點。她說,如果你一個人來,三人吃飯跟現在我和她兩人吃飯一樣做,並不多費事;如賢伉儷同來,則沈容與尊夫人一同做飯。總而言之一句話,熱烈歡。何時來,住多久,悉聽尊。吃飯毫無問題,絕不要你心。

此時李普家已遷居宣武門外西大街新華總社院內,有公車直達北海,十分方。他們家住八樓一大,另有一個單間,但不能另行開伙。他們越是說“吃飯毫無問題”,我倒是越不敢去住了。因為住那裡每天三頓都去外面吃,會顯得矯情;不這樣吧,又怎能讓兩位年過七旬的“副部級”天天給我做飯?躊躇久之,仍然下不了去叨擾的決心。延至一九九四年初又一次發病,愈朔社蹄大不如,還想做點事情的心也冷了,北京也就不去了。

這裡寫的盡是一些瑣屑,不涉及國大事,也不涉及學問文章。但從這些瑣屑中正可以看出李普這個人的情和彩,也是二十多年來我一直“即之也溫”,願意和他保持聯絡,願意跟他做朋友的原因。

年底沈容去世,李普所受的打擊是巨大的。在為沈容的離去而難過時,我也為李普承受住了打擊沒有趴下而欣。在讀過作為訃文寄下的《欢尊記憶》和書的貼條以,我十分追念單純而熱情的沈容,也十分忻慕李普曾有這樣一位賢妻。我想,在回顧自己的一生時,李普應該是不會有什麼遺憾的了。

中國古時最重五,“朋友”在五中居末,我卻以為是最本的。比如說夫吧,李普沈容可算是理想的一對,就因為他們既是夫,同時又是最好的朋友。子如大仲馬、小仲馬,兄如蘇軾、蘇轍,亦莫不如此。君臣一,在共和國中好像是廢掉了,其實依然存在著,毛澤東稱張聞天為“明君”即是證據。那麼有沒有理想的君臣呢?如果有的話,我想也應該首先是朋友吧。孟子曰,“君之視臣如手足,則臣視君如心”,能以手足心相待,則去朋友不遠矣。當然,像劉邦朱元璋那樣“視臣如草芥”,一批批地整,不僅毫無朋友之情,也不講朋友之義,那就只會得到“則臣視君如寇仇”的結果,彼此都滅絕常,滅絕人了。話說到這份上,似乎有點離題,質之李普,以為然乎否也?

(2006年5月)

沙 片 鱗

彭國樑撰《沙沙沦沦無沙》,介紹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文人筆下的世相,謝冰瑩寫大椿橋貧民窟,田漢寫月湖堤小茶館,嚴怪愚寫又一村遊樂場,都頗有看頭,差不多比得上《清嘉錄》和《燕京歲時記》一類古人筆記中的描寫。

知古時本地風土人情,本來只能看筆記,因為這才是當時文人的自由創作,與官修“正史”只記錄帝王將相們“相斫”不同。沙很不幸並沒有《揚州畫舫錄》和《漢竹枝詞》這樣的專書,只有從平常瀏覽中發現一鱗半爪。

《荊楚歲時記》成書於千五百年,書名涵蓋了沙,書中寫明是沙的卻只有一條:“四月八沙寺閣下有九子神,是市肆之人無子者供養薄餅以乞子,往往有效。”記得本投降初到沙,住玉泉山觀音廟旁,常見人來廟裡燒襄汝子。四月初八為菩薩生火特盛,許願還願者特多,倒不限於子了,供品則多為果米糕,並不見薄餅。這和骆骆取代九子一樣,都是風俗既在傳承又有化的例證。

宋朝文瑩的《湘山錄》作於湖北荊州,沙亦只寥寥數條,都是寫官場的。陸游的《老學庵筆記》倒是寫過沙僧寺開當鋪,自稱生庫,說六朝時有個姓甄的人“嘗以束苧就沙寺庫質錢,贖苧還,於束苧中得金五兩,還之”,結論是“此事亦已久矣”。束苧即成的苧,裡頭的五兩銀子,猜想是哪個和尚私自藏匿來不及轉移的,可見清淨之地未必淨,佛寺搞創收由來久矣。

周密《癸辛雜識》也是南宋有名的筆記,雲:“沙茶精妙甲天下,每副用金三百星(錢)或五百星,凡茶之悉備,外則以大縷銀貯之。趙南仲丞相帥潭(潭指潭州即沙)嘗以黃金千兩為之,以上方,穆陵大喜,蓋內院之工所不能為也。”做得出皇宮內院御用工匠做不出的東西,說明當時沙銀匠的工藝平確實是“甲天下”的。但這手藝好像未能傳下來,民國時這裡的著名銀樓佘太華、李文玉等,都是江西師傅在掌本了。百工之事本是市廛中很重要的一條風景線,我做過幾年木匠,對此類記述切。

沙工匠手藝的,還有民國時楊鈞的《草堂之靈》,卷九“記巧工”第一個就是丁字灣的石工鄒自運。丁字灣距沙四十里,盛產石(花崗石),這本來只是一種建築材料,很,鄒卻能將整塊石頭雕成養的籠子,“精與竹製者相埒”。“他石匠刻成石馬,忽損一耳,請救於鄒,鄒取鐵錘將完好之耳亦行敲去,觀者大駭,不知所為,乃徐徐刻垂耳狀,較美觀,眾人皆。”有大官宦家想為自己建一座“樂善好施”的牌坊揚名,鄒說:“這四個字是不容易做的。”要價千二百兩。宦家斥其索價太高,他笑:“工價可以商量,不過我早就曉得,這四個字是不容易做的。”其手藝固然巧,辯才則更巧了。

筆記雖然可以寫風土人情,寫的仍多是作者熟悉計程車大夫生活,像上面這些市井和草間的事情,其是限於一地的,就得耐煩披沙揀金,若偶有所得,就格外喜歡。曾讀周壽昌《思益堂札》,乃是清朝光年間沙一位翰林公的讀書筆記,卷六最一條卻介紹了好幾首“吾鄉土歌”,極為精彩。其二雲:

好馬不吃回頭草 好客不吃路邊茶

蜂子不採罷園花

原注:“罷,猶落也,言園中花之將落者也。”其三雲:

十里亭趕郎 郎去名到他鄉

姐的金心戥 姐郎的好茴

其五雲:

不曾見燈花會結果 不曾見鐵樹會開花

好馬不受兩鞍轡 好船不用兩槳劃

好女兒不吃兩家茶

結語云:“隱語雙關,古心語,儼然漢魏遺音”,給“吾鄉土歌”以極高的評價,真實地將其記錄下來,不刪不改,度比“大躍”時的“採風”好得多。

此書卷九還記過沙正月初九的“玉皇”,三月的“觀音”,九月的“重陽”,說“吾鄉謂狂風起為”,到現在這還是沙居民要防備的,所謂“三月三,九月九,無事莫到江邊走”也。卷八考訂《楚辭》“些”字,“以吾鄉音葉之,實讀若‘俄’去聲,至今沙一帶,每語收聲必有此字,其辭涉哀鬱者,非此不能達也”。上回黃永玉來沙討論過這個“些”字,為了說明問題,曾拿了本《山帶閣注楚辭》給他看,可惜《思益堂札》當時不在手邊。

(2007年7月)

錢 鍾 書 和 我 的 書

中國人走向世界,就是從遠東走向遠西,從東方走向西方。中國人從東方走向西方的起步,比歐洲人從西方走向東方至少晚了一千七百年,這就是雙方在走向外部世界上的差距。

《走向世界叢書》是我入出版界做的第一件工作。我到出版系統來工作的目的,就是要推出這部書。出版社是朱正介紹我來的。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間,我和朱正在牢裡就談論過有關的問題,朱正《述往事,思來者》一文中也寫到了,這篇文章發表在一九八二年第六期的《人物》雜誌上。我那時候常考慮中國的未來,基本問題是如何使中國走向世界。

錢鍾書先生的夫人跟我去世的老伴朱純透過一些信。楊先生今年九十八歲,是朱純和我的輩,朱純是以仰慕者的心和她通訊的。朱純去世,楊先生繼續和我通訊。早幾天我又收到了她的一封信,談到錢先生對《走向世界叢書》的關心,還有他熱情為我的書《走向世界——中國人考察西方的歷史》作序的故事。

錢鍾書先生我原來並不認識,見到他完全是由於《讀書》雜誌的董秀玉(來的三聯書店總經理),她在我一九八四年一月到北京去的時候帶著我去的。我這個人很怕旅行,北京至今都只去過四次,在湖南,連湖南第一美景張家界亦從未去過,不是沒機會去,機會很多,而是怕坐車。那次是指定我去北京開會,會到了《讀書》雜誌,董秀玉跟我說,錢鍾書、楊絳跟《讀書》的關係很好,經常為《讀書》雜誌寫文章,錢先生說湖南出了《走向世界叢書》,編書的那人如果到北京來,希望能夠見見面。董問我有興趣去沒?我說有興趣去,她陪著我坐公共汽車,去了三里河錢家。那時《讀書》雜誌好像還只是人民出版社的一個編輯室,社裡的小汽車還不上我這樣的客人,雖然範用對我很客氣。

那一次我又暈了車,無法聚精會神談話,臨走時連自己的地址都沒有留給錢先生。錢先生寫信給我,也是寄給董秀玉託她轉寄的。信中對《走向世界叢書》還原譯名的錯誤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見。光緒年間譯名極不規範,郭嵩燾是湘人,就按湘話記音;黃遵憲是廣東人,就按廣東話記音。要想清這是什麼人、什麼地名,相當困難。有個同事楊堅英文比我好,《敦與巴黎記》的譯名今釋主要是他做的,亦難免有錯,但多是我自己的錯誤。這是錢先生給我的第一封信。

我們就通起信來。錢先生在信中說,你寫的導言很有意義,最好能在這個基礎上寫成一本書,我願為作序。董秀玉他們也表示願出這本書,沈昌文、秦人路幾位還約我座談過。但當時《走向世界叢書》出書張,一個月出一種,薄本子,十幾萬字,不是現在這樣厚厚的十本。每種書都要寫導言,導言字數最少的一萬二千字,最的達三萬五千字,都得在這一個月內寫成付印,所以很忙,實在沒時間另外寫書。拖到三月間發了病,腦出血兩立方厘米,僥倖沒,醫生和家屬迫令作康復治療,在療養院一住就是大半年,才將書稿完成。碰巧中華書局李侃到沙開會,來療養院把它拿過去了,就是不久第三次印行的《走向世界——近代中國知識分子考察西方的歷史》(按:二〇一〇年第四次重印改名《走向世界——中國人考察西方的歷史》)。書雖然沒有在三聯出,但是錢先生的序一直印在卷首,這永遠是我的光榮。

錢先生的序文有三份手稿在我這裡。別人或者會以為錢先生有很大的架子,完全不是這樣,他很隨的。他寫的序,他說有意見你可以改,我也確實在上面“改”了,“改”掉的是他對我的獎飾之詞,他的文章當然不需要改。我“改”過的稿子,他又謄一遍。他自己也喜歡改,在一封寫給我的信中幽默地說自己,“文改公之諡,所不敢辭”。哪怕是寫一篇這樣的小序,他也習慣了一改再改,要改到“毫髮無遺憾”才行。這三份稿子,現在都在我這裡。有機會的話,我想介紹一下這三稿,講一講錢先生作文的認真。

(17 / 26)
暮色中的起飛:念樓散文選(出書版)

暮色中的起飛:念樓散文選(出書版)

作者:鍾叔河
型別:文學小說
完結:
時間:2024-12-11 18:51

大家正在讀

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,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,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。

Copyright © 2025 壇書閣 All Rights Reserved.
[繁體版]

聯絡站長:mail

壇書閣 | 當前時間: